发布日期:2024-12-24 05:11 点击次数:182
资料显示最好股票配资,洁特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+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30%、第二年0.50%、第三年1.00%、第四年1.50%、第五年1.80%、第六年2.00%。),对应正股名洁特生物,正股最新价为15.02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3年1月4日,转股价为48.02元。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他绝对是当今画坛造诣颇高的最长寿画家。
为了绘画写生,他99岁远赴云南观虎跳峡,登玉龙雪山。
101岁爬华山,102岁挑战泰山,108岁还在作画刻印,活到110岁仙逝。
他与张大千是好朋友,曾一同联袂举办画展。
毛主席70大寿时,他被郭沫若邀请,作国画《红日青松图》贺寿,朱德委员长观后赞叹不已。
他就是“百岁画仙”晏济元。
1901年,晏济元出生在四川内江,父亲晏辉廷是清末秀才,最擅长书画、治印。
除此之外,晏辉廷经商也是一把好手,农耕和糖坊经营得风生水起,十里八村都知道他的鼎鼎大名。
晏济元也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基因,打小就爱涂鸦画画。
晏辉廷尊重儿子的天性,请内江名人、清末秀才张曲斋给晏济元上课。
古典诗词、魏晋书法、名家绘画技法,凡是与绘画搭边的都学,晏辉廷也时常给儿子开小灶。
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也要“青”有向上的冲劲,晏济元自个儿非常刻苦。
他觉得只要决定做一件事,不求结果有多完美,但必须一直在做,才不辜负开始时的勇气。
名师授课、亲爹辅佐、自己肯用功,三管齐下晏济元童子功打得很扎实。
他还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,晏济元认为,学画必须先学书法,书法成了再学画,这样的苦学才会出成果。
于是,在书法上,他从魏晋入手,上溯篆隶,一点点临遍历代名碑法帖,再触类旁通,扩展至楷、行、草书的学习。
晏济元的书法,以行草为最,行笔自然,飘逸潇洒。
也正如他所料,习得书法精髓后,晏济元学习作画更加游刃有余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皆拿手。
张大千是他的幼时玩伴,两人一有零花钱,就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。
1921年,家乡战乱,两人被迫分离。
晏济元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,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。
直到7年后,晏济元赴上海求学,才与张大千重逢,晏济元还在张大千家住了6年。
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起创作、玩耍的时光,但这样的日子,在外面炮火轰鸣之下,不过是迷惑人的海市蜃楼,一吹就散。
1930年,晏济元仿石涛作品,作出《人语响孤峰》、张大千携着一幅《荷花》,两人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,声名渐显。
看着外面战火连绵,晏济元再也无法说服自己,沉下心画画。
当下与其握着画笔,画几笔山水来自我抚慰,勾勒一只鸟在画纸上向着群山嘶吼,他更期望自己扛着坚船利炮,实打实的保家卫国。
1934年,晏济元选择东渡日本,专攻机械工程,准备学成归国,上阵杀敌。
同时,他也没放弃笔墨丹青,利用课余时间,将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杂糅,化作了一幅幅作品。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完全不受他控制。
1938年,晏济元回国,在多个省市几经辗转,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大后方重庆。
离最初的计划仅差一步之遥时,晏济元才发现,万事已俱备,所欠的东风居然是最基础的东西,就是他没钱,一家人生计都成问题。
这就好像,老天向你敞开了一条光明的赛道,你不停跑啊跑,好不容易跑到终点,老天抱歉地跟你说,他之前忘记计时了。
儿子晏秉正回忆当时:
“母亲在西南革大补习,父亲也没有工作,他就做了一些副业——卖红苕饼,我们要吃都不让。
父亲把红苕饼饼卖给院子里的解放军,靠这些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。”
抗战胜利后,妻子潘蜀新进入四川省银行当练习生,晏济元被聘去民航重庆震旦灭火机厂当工程师。
夫妻俩有了收入,一家人才终于熬过来了。
然而,晏家的天刚放晴一会,又开始下起了雨。
被扣帽子的晏济元没资格打伞,他被降级降薪,下放到重庆新民牙刷厂当技术员。
每个月只有十几块收入,全靠妻子40多元的工资苦撑着整个家。
当时,许多人劝潘蜀新赶紧离婚,现在晏济元这种情况,好离得很。
潘蜀新一句也没听进去,她说:“谁爱离谁离,无论发生什么事,我都和济元在一起,绝不分离!”
婚姻不只靠爱,更靠肝胆相照的义气,知对方的冷暖,懂彼此的悲欢,然后还愿意与对方比肩同行,共同克服人世的一切艰难困苦。
1962年,晏济元双肩关节炎,痛得两只手都抬不起头,好不容易凑到了钱去北京看病。
可没想到返程时,晏济元在北京火车站被车撞了,这一撞让晏济元瘫痪了整整8年。
灾难一旦被撕开一道口子,就迫不及待地把人生吞,让人彻底失去绝地反抗的可能。
更大的灾难,接踵而至……
就在晏济元瘫痪的两年后,潘蜀新所任职的中学要迁校,她随即被调到南岸玄坛庙的滨江中学。
这么一来,就不好照顾瘫痪的丈夫了。
恰巧一个远房亲戚表示,他那里有几间房子,可以腾出一间给他们住。
这自然是好事,可岂料,等他们全家搬过去,这位亲戚的儿媳妇却处处刁难,不允许他们的行李搬进屋里,只能放在露天坝。
隔壁的泥水匠看人下菜,天天登门没事找事。
潘蜀新整天以泪洗面,晏济元卧病在床,苦自己一个大老爷们,竟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儿被欺负。
幸好没过多久,潘蜀新在滨江中学找到了间空宿舍,一家人又搬了过去。
宿舍之前是个破庙,只有一间屋子,条件很苦,但起码不用寄人篱下,看人脸色过活。
冬天,一家人身上的棉衣破烂不堪,也没有取暖的柴火,晏济元身下的棉被又破又硬,冻得他全身失去知觉。
妻子把孩子床上的稻草,挪到晏济元的床下,又匀出一床旧棉被给晏济元添上。
那时物质紧缺,每次家里有点吃的,全先紧着晏济元。
潘蜀新总叮嘱孩子们:“除非爸爸吃不完,你们才有吃的。”
于是,从那时开始,晏济元的胃口变小了,“吃不完”一个小鸡蛋。
晏济元吃不完给妻子,妻子突然挑食了,不喜欢吃鸡蛋,这么个小小的鸡蛋,击鼓传蛋,喂饱了一家几口人。
70年代,“穷”依旧是晏家的老客人。
吃不起饭了,晏济元忍痛转卖了珍藏多年的三幅张大千的绘画,卖了85块,可晏济元的心却重了。
觉得愧对艺术,最后发展到连画都不画了,他不敢面对画纸。
说是“画纸”,也是乐观的说法,当时晏济元穷得饭都吃不起,哪有闲钱买画纸,没钱买纸买墨买颜料,他都是用手在腿上画。
他经常自嘲,现在腿闲置着,正好让它有点用处,不至于荒废,这就叫废物利用。
潘蜀新看出丈夫的难过,自己翻看医书,边学边用草药给晏济元“治疗”,还鼓励晏济元:
“你不能停笔,虽然我们不能卖画,但我相信,只要你坚持和努力,一定能够成功的。”
这里说的“不能卖画”,细品全是心酸。
因为当时晏济元在画坛是无名之辈,再加上过去的那场风暴,他的名字更是被冲刷得干干净净。
儿子晏秉正曾回忆帮父亲卖画的细节:
“收购员对我说,‘有画家的名字我们才收画’,他们把画家分成三类。
在第三类里,他们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名字,但价格很便宜,我不愿意卖。
这时有两个人问我是什么人,我说我父亲派我来卖画,但他们却不信,说你父亲早被批斗批死了。
后来,他们跟着我到家中看到父亲后,才最终确定买下了两幅画,共64块钱。
从那时起,父亲的名字逐渐进入了名画家的名册。”
也许是潘蜀新的诚心感动了上天,晏济元仅靠敷草药,8年后居然奇迹般重新站了起来。
1994年,潘蜀新身体越来越差,需要住院治疗,儿女们轮流去医院照顾她。
家里雇了保姆,照顾晏济元一日三餐,平时保姆做完饭,也要给在医院的潘蜀新捎去一份。
晏济元担心保姆做饭不好吃,不合妻子胃口,坚持亲自下厨。
93岁的他站在厨房剁肉,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。
每次做的肉丸子、红烧肉、回锅肉、炒腰花……都是妻子爱吃的。
可惜,再好吃的饭也不能把心爱的人留下,潘蜀新住院不到一年,就去世了,晏济元难过得三天没有吃饭。
儿子晏秉正说:
“每到妈妈生日,爸爸都要让儿女在妈妈遗像面前跪拜,要做许多可口饭菜。而他自己,则站在妈妈遗像前,默默落泪。”
妻子生前的那句“无论如何,你都不能停笔”,成了晏济元晚年最大的精神支柱。
于是他99岁,还前往丽江玉龙雪山下写生,到奔腾咆哮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虎跳峡采风,101岁登完华山爬泰山,只是为了搜集绘画素材。
别人请教他长寿的秘诀,晏老也是微微一笑,
“没有什么特别的,寄托书画,清心寡欲,开开心心。就是最好的长寿秘诀!”
其实,在大家普遍认为的健康饮食,晏老晚年几乎没怎么遵守。
他吃东西口味重,爱喝咖啡,喜欢吃肉,如果胃口好,一顿能吃掉大半碗红烧蹄髈。
有时候来了兴致,晏老还会亲自下厨,整上自己爱吃的回锅肉、豆腐。
但我在晏老的采访中,大概知道了他最关键的长寿秘诀,那就是“游戏人生”。
晏老说:“我觉得自己像个演员,不顺时,就当自己演了个糟糕角色,别人说你不好,就当是自己演了个坏人。”
以玩家的心态去游戏人生,人生不过一场时长为三万天的游戏。
我们的目标不是赢得每一次战斗,而要在每次战斗中尽兴,积累经验值。
精彩的故事一定是跌宕起伏的,所以人生有点不顺特别正常,被传诵至今的四大经典名著,哪一部不是一波三折?
晏老也许就是这种心态,所以当那天,死亡来临时,他才会那么平静。
从2010年10月开始,晏老被送进医院,病危通知书下了一次又一次。
他全身器官衰竭,但头脑还是很清醒。
他靠在病床上,吃力地拿着签字笔,随意画了一个石头,又添了几片叶子,他告诉儿子,那是兰草。
兰草是在夫人走后,他最喜欢的植物,潘蜀新在时,他们都很喜欢腊梅。
只不过他们喜欢的腊梅很不一样,以前家里买不起腊梅花,潘蜀新就去外头捡凋谢的腊梅花枝回来,晏济元再把棉花球沾满红墨水,挂上枝头。
于是往后的13年里,家里总有一束永不凋零的“腊梅花”。
曾经晏济元也是这么以为,那束腊梅花不会凋谢,直到1995年,腊梅花谢了……
晏济元给花瓶里换上了兰草,腊梅花再也没出现过。
2011年2月10日晚,替换腊梅花的那束兰草也凋谢了。
晏济元躺在床上,没有任何征兆,合上了双眼,享年110岁。
下面是晏济元作品欣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