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2-06 00:32 点击次数:127
1943年1月31日,在苏联雄城斯大林格勒,德军将领保卢斯给柏林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的瞬间,赫然看到苏联红军如天神一般破门而入,这位陆军最高元帅立即选择投降,而在刚刚发送出去的电报上却写着:为了元首和祖国,我们会坚守岗位,打到最后一兵一卒线上股票配资网址,一枪一弹....
至此,号称“绞肉机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落下了帷幕。这场战争参战人数达到500万,有超过200万人在此长眠,鲜血染红了大地,这座苏联重镇从繁华沦为废墟,也成了二战的转折点。
有人说,这是一场用生命堆砌出来的胜利;也有人说,是德军战线弊端惹的祸;但你抽丝剥茧地深入分析,会发现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命题。那么,当时德国和苏联是怎样的经济形势?德国内部存在怎样的弊端?苏联背后又是否有一股超越经济的力量?
大家好,我是喜欢专研历史财经的退伍军人牛小牛,下面就聊聊苏德经济和这场战争的本质。
展开剩余92%1、灾难中的复苏
1929年,从美国爆发的大萧条冲击了全球经济体系,也成就了德国和苏联。
在大萧条初期,德国工业体系全面崩溃,失业人口超过700万,平均每三个劳动者就有两人处于失业状态,同时黄金储备也从23.9亿马克下降到13.6亿。
1933年,希特勒上台时,德国正处于严重空虚的阶段,需要庞大的商品和资金流入。而美国却截然相反,大萧条降临后失业率激增,居民消费水平下降,工厂内堆积着大量过剩产品,同时华尔街的资本家也因股市崩盘,揣着资金无处可去。
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供给效应的前景,当即向美国开放市场,扩大进口,并积极引进投资,但条件却是要美国给一笔启动资金,同时美国企业的投资利润,也只能在德国流动。
随后,一个神奇的操作开始了:德国拿着从美国借来的钱购买美国的商品、军火和技术,然后再让华尔街投资德国实体企业。
就这样,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之一,拥有深厚工业基础的德国经济开始复苏;农业方面,小胡子又借鉴了一战的教训,在全国推行“一体化”,全力发展乡村经济。
而另一边的苏联,也走上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道路,还敲定了“五年计划”的方针。
但作为国民基础的农业,却陷入了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中,农户被强行并入集体农庄,农具、粮食、土地全部充公。1928-1932年,苏联辽阔的土地上充斥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割裂感,一边是热情高涨的集体化运动,一边是从乡下升起的滚滚狼烟,农民用大火发泄着内心的不满。
1932年春天,当乌克兰的人们在集体化的逼迫下开始挖野菜、啃树皮充饥时,一场大饥荒迅速在这里蔓延,短短一年近500万人饿死,这片承载着苏联农业根基的土地被克里姆林宫的最高领袖无视,集体化依旧在推进。
到了1933年,苏联已经有99.8%的农户被强行并入集体农庄,这种集体化为苏联工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。同时,在大萧条摧毁金融的背景下,美国的资本家开始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,也为苏联注入了庞大的资金。
同样经历了内部挫折,同样有美国资本加持,但德国和苏联却走上了对抗的道路。
02、崛起
在德国,沙赫特“空手套白狼”的资本运作,与小胡子推行的“全民义务兵”政策完美结合,人们在对面包的渴求下走入工厂和部队。
当时一个名为德尔的美国记者,在笔录中写道:
纳粹将德国经济置于战争的基础上。
1936年9月9日,德国推出自给自足的《四年计划》让德尔的预言成真,里面写着:用“经济为战争服务”的原则管理国家。至此,德国经济已经迈入战争阶段。
到了1940年,德国GDP达到561亿美元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其中制造业占全球14.3%,钢铁产量欧洲第一,拥有210万台现代化机床,而美国在二战最巅峰也不过170万台。
同时,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催生了德国1700万精锐和庞大的装甲部队,与苏联开战前还储备了足够两年消耗的粮食。
反观苏联的状况,却有些差强人意。
在坚持重工业和美国资本的帮助下,苏联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型升级,期间还利用美国技术在斯大林格勒建造了数座现代化工厂,和平期间生产拖拉机,战时生产坦克。
1940年的时候,苏联GDP已经达到433亿美元,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。同时,钢铁产量翻了100多倍,武器生产额达到50亿美元,成为了美国、德国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强国。
然而,重工业的辉煌背后却是贯穿始终的粮食短缺,以及“大清洗”给苏联带来的创伤。
我们站在今天能发现,德国和苏联都是契合战争的重工业模式,也都有一位能够号召全国的领袖,那为何工业基础更强的德国会输给刚刚摘掉农业国草帽的苏联呢?
有人说是德国多线作战。实际上,1940年6月法国就已经投降,英国宣而不战,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进攻苏联,而美国到了1943年12月才在《开罗宣言》中决定开辟欧洲战场,当时西欧几乎没有牵扯德国的精力。
也有人说德国战线过长,不利于补给。但当时德国已经占领了物产丰富的乌克兰,切断了苏联粮仓,填上了补给的空缺;而闪电战的优势,在山地密集,道路匮乏的苏联也难以有效发挥。即便如此,战争初期苏联依旧在德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,但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之所以能坚持下来,反倒是不如德国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033、钢铁洪流的碰撞
在这场被誉为“人类历史上最惨烈”的战争中,苏联投入了1.8万门火炮、1960辆坦克、52万吨补给和10万吨油料,这些物资几乎达到了战前苏联工业一年的产量,斯大林决不允许这座冠以自己名字的城市沦陷。
德国则投入1200辆坦克、1.7万门火炮、2600架飞机和10个装甲师,这些资源的价值,即便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也占到了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,后方还有来自乌克兰的粮食补给。在希特勒看来,必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斯大林格勒,但是战争的惨烈程度却远远超出了双方的想象。
1942年9月14日,双方的钢铁洪流在斯大林格勒碰撞。
在城内,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军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,部队在这里逐街、逐楼、甚至是每一个房间都反复争夺。其中赫赫有名的“巴普洛夫大楼”,德军用了整整58天才从6名士兵手中夺下,而占领法国也才用了一个月。
在城外,斯大林格勒制高点马马耶夫岗的争夺,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就没有停止过。
冲上高地的士兵来不及寻找掩体就倒在地上,当子弹穿过胸痛,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。开战6个小时,高地就易主14次,苏联第13近卫师10000名士兵只守了两天,就几乎全军覆没。
双方不断有部队冲上高地,士兵从接受命令到牺牲,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,坦克在这里生存也超不过10分钟。血水从高地流淌而下,染红了整片区域,即便是深冬的大雪也无法掩盖那触目惊心的猩红色...
当时在马马耶夫岗流传着一句话:
没有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,所有人都已死去。
在城市后方,苏联的老人、妇女、小孩,就连囚犯也都走上前线支援,弥补苏军的伤亡。美国当年修建的三座大型拖拉机厂在24小时制造坦克和武器,补充着前线武器装备的消耗,即便是10月15日晚上德军已经逼近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大门,车间里还在全力制造新的坦克和装甲车。
如果有人俯视全城会发现斯大林格勒震撼的一幕,前方是士兵们在废墟里殊死拼搏,后方是全力运转的工厂和不间断的补给线,但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却是伏尔加河畔的生命线。
4、超越经济的信仰
战争爆发后,苏联展开了全国动员,来自各地的物资、志愿者、部队不断达到伏尔加河畔,从这里进入城内参战,或是运送物资。但德国部署在伏尔加河上空的飞机,会追逐着每条船只扫射,还会向下投掷水雷。即便如此,苏联人民还是不停地在两岸之间穿梭,用生命架起一道无法打断的补给线。
而在苏联大后方,有90.6%的伤员重返战场,适龄青年全都响应号召入伍服役;妇女和小孩则承担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,整个苏联就像一座全力运转的战争机器,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斯大林格勒需要的一切。
反观德国,除了把高加索地区的军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增援外,强大的工业体系却没有完全运转起来。
因顾虑一战中爆发起义的教训,希特勒始终不敢在军工生产中过多投入,当苏联兵工厂在24小时运转的时候,德国依旧是一天8小时。
同时,希特勒还禁止妇女参与工业生产,反而把集中营的犹太人赶进工厂,让工业生产大打折扣,直接影响到了德军的后勤补给。
随着苏联后勤优势的展现和部队的聚集,疲惫不堪的德军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。1943年1月31日,德军元帅保卢斯投降,成为了德国第一位投降的元帅。有趣的是,一年后他就在苏联组建了“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”,公然站在了他效忠的元首和祖国对面。
当笼罩在斯大林格勒上空的战火和空气中的血腥逐渐散去,才能发现苏联红军之所以能够把德军拖在城内,等待援军合围,离不开有力的后勤保障,是苏联人民用生命打通了一条无法切断的补给线。归根结底,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苏联后勤与德军的攻坚战,已经上升成为了一个以工业为核心、生命为支撑的经济命题。
但战争背后,何尝不是一种超越经济的力量在支撑呢?
在战争前线,苏联士兵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会拼命战斗,或是开枪,或是用匕首划破敌人的胸膛,亦或是与敌人同归于尽,甚至有人只剩下嘴还能动,也要从敌人身上撕下一片肉。
在伏尔加河畔的补给线上,士兵们用血肉之躯踩着火海前进,穿越敌人的枪林弹雨,对打在身上的子弹视若无睹,只为把物资送入城内。
在苏联大后方,妇女和老人捐出了全部积蓄,有80万妇女走上战场,120万妇女加入后勤防护,550万妇女为前线献血,在深不见底的矿井下,炽热的熔炉边,充满轰隆声的兵工厂,全是她们的身影,就连苏联的军事防御和战壕也是妇女挖掘。
5、苏联,永远的烙印
在苏联解体30周年之际,人们依旧在怀念苏联让世界震惊的钢铁洪流,以及与美国在全球碰撞的果敢和胆识。实际上,真正支撑苏联走上巅峰的,是刻在苏联人民内心深处的红色信仰,而苏联之所以倒下,也正是丧失了这种精神。
1991年12月25日19时28分,随着悬挂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缓缓落下,埋葬在马马耶夫岗上的怒吼,也变成了一片叹息和悲鸣。29年后,美国白宫发布了一条推特:“1945年5月8日,美国和英国战胜了纳粹!”是的,他们没有提到苏联,历史终将掩埋所有,但英勇的人们总是试图在刚硬的史书上留下一点烙印。
也正是这点烙印线上股票配资网址,让我们仍愿相信,他其实还活着...
发布于:天津市